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近年來很夯的腫瘤免疫學 (immuno-oncology)

Immuno-Oncology  腫瘤免疫學
在近5年可謂是顯學啊!!
除了大家知道其對 RCC (renal cell carcinoma)腎細胞癌 、 Melanoma 黑色素細胞癌  特別有效外
最近發現   連過去一般認為跟免疫扯不上邊的 NSCL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非小細胞肺癌  也有效果
以下簡單說明 :
腫瘤免疫學的發展方向    目前分為3大支
1. Cancer vaccine (腫瘤疫苗)
2. anti-CTLA-4
3. anti-PD-1 ; anti-PD-L1

1. Cancer vaccine
cancer vaccine  
很直覺的想法   利用腫瘤本身分泌的抗原   引發病患的免疫力   因而來毒殺腫瘤細胞
然而此療法對腫瘤的反應  一般不佳
唯一比較成功的例子是  prostate cancer的 Sipuleucel-T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MAGE-A3 vaccine在NSCLC的表現  值得後續的觀察  (MAGRIT trial)

2. anti-CTLA-4
FDA早在2011年就已經approved ipilimumab使用在melanoma (可以增加PFS, OS)
最近ipilimumab在NSCLC的表現(JCO 2012)   也很出色   開啟了一堆相關的臨床試驗
有以下重要發現: 
  (1) 有加ipilimumab成績比較好
  (2) phased schedule結果比較好 (phased > concurrent) : 先給兩次化療,在同時給ipi x 4 cycles
  (3) 對於鱗狀細胞成績比較好 (better in SCC)
mechanism  

3. anti-PD-1 ; anti-PD-L1
對於RCC, melanoma, NSCLC都有不錯的反應
而且其副作用 (IRA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ffect)anti-CTLA-4還小
目前有一大堆的trials正在進行中

由上可知   腫瘤免疫學   在不久的將來  將為腫瘤學開啟歷史的新頁...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新概念 (DLBCL in the molecular era)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新概念 (DLBCL in the molecular era)
由於時代的進步   近10年來分子生物學快速發展
基因的世代   分析的工具更加的厲害   研究人員也越輕鬆了
研究的時間也因而縮短許多     真的可說是資訊爆炸的時代
淋巴瘤的研究   也進入了分子世代 (molecular era)
其中佔最多的(1/3強)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在gene-expression profile中   大概可以分成3類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預後從好到壞為: PMBL (primary mediastinal B cell lymphoma) > GCB DLBCL (germinal center B-cell) > ABC DLBCL (activated B-cell)
3年存活率 (3Y OS): 97%, 80%, 45%
也由於我們對於signalling pathway越來越清楚 (如下圖)
signal pathways  
我們可以針對不同subtype的DLBCL做不同的治療
我們希望可以找到可以下藥的地方 (druggable target)  對症下藥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出 3種subtype的 potential target

DLBCL subtypePotential targets
PMBLJAK-STAT
PD-1
GCBEZH2
PI3K/AKT
BCL2
BCL6
ABCNF-κB
JAK-STAT

再來  我們來簡單分析看看   未來的我們或是現在的我們可以對DLBCL做哪些努力...
1. for PMBL: 以目前的DA-EPOCH-R處方  就可以達到相當好的治療效果
                  3Y OS: 97%   3Y EFS: 93%   2/51需要再加做R/T
                  還需要加 JAK inhibitor OR anti-PD-1 ?????   (應該沒有必要了吧)
2. for GCB: 雖然目前的R-CHOP成績不至太差   但也不是頂好
                仍有1/4-1/3會復發   且對自體移植的成效仍是有限
                PI3K/AKT是目前  有現成的藥物可供使用   (或許復發  可以考慮加上這些藥吧)
3. for ABC: NF-κB pathway大概相當重要    Bortezomib (Velcade)已經確定在這些病人是有幫助的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ABC DLBCL的治療   可以有突破性的發展
                JAK inhibitor在ABC DLBCL正在研究中                

以上    我們可以知道   以後的治療   一定是走向個人化的醫療 (individual medicine)
然而這也會付出相當多的代價    就是醫療將越來越昂貴了..............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和緩性骨髓瘤的新觀點 (smoldering myeloma)

發表在最近(2013年12月) BLOOD的文章
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 requiring treatment: time for a new definition?
Smoldering的意思是悶燒、鬱積的意思  
所以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SMM)也就是  緩慢生長的骨髓瘤之意
然而骨髓瘤大部分都是緩慢生長   那怎樣的定義才是smoldering?  怎樣才算是惰性/和緩性?
在2003年以前  莫衷一是
在2003年  IMWG(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開會後
給了一個統一的定義 :
BMPC>=10% (骨髓中的漿細胞) 或 M protein >= 3 g/dL (單株腫瘤蛋白) 而沒有任何典型骨髓瘤的症狀
甚麼是典型骨髓瘤的症狀  包括CRAB: 高血鈣、腎功能異常、貧血、骨頭病變 <還有感染、類澱粉沉積、hyperviscosity>
MGUS-SMM-AMM  
[From: Blood 2013 122: 4172-4181]
以前的觀念認為SMM沒有症狀  所以不用治療  更不用說MGUS (比SMM還要良性)
然而現在有許多的新藥   或許以前所謂的SMM  可能就必須從新定義   或是說  可能沒有存在的必要!?
其實早在1990年代開始  便有許多的研究  想要增進SMM的預後  或是延長progression到 active MM的時間
包括 mephalan、bisphosphonate、thalidomide  都沒有很成功的例子
一直到了lenalidomide的研究 (西班牙 PETHEMA/GEM group)  
發表在2013年8月份的NEJM : Lenalidomide plus Dexamethasone for High-Risk 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

Lenalidomide加上dexamethasone的確成功的延長了疾病進展的時間  甚至是整體存活
然而這個研究受到許多的挑戰
包括: 實驗只收high-risk patients、觀察組在progression時並沒有使用lenalidomide+dexamethasone、相當貴、lena長期的安全性 等問題

於是Mayo clinic (研究myeloma的權威醫院) Dr. Kumar提出了將SMM重新分類的想法
將比較高風險的SMM歸類為active MM而予以治療  將低風險的SMM觀察   <如下圖>
NEW ALGORITHM  
也就是說 
1. BMPC>=60% (骨髓中的漿細胞大於60%)
2. 受影響的free light chain(FLC)/不受影響的free light chain>=100 
3.全身MRI有發現大於1個骨頭病灶 
以上3者  則歸類為active MM  而建議及直接治療
其餘則建議觀察
然而  最後   他也提出   這個新觀點   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心智圖 MIND MAP

今天聽到一堂很特殊的課
Mind Map  心智圖
它是一種圖像解說模式   或是說成一種記憶儲存模式
不同於傳統的power point簡報方式
據說可以幫助記憶
有相當多的軟體可供使用
下載嘗試看看!!!

癌症發展史

NEJM 200 years of cancer research  
  
這是發表在去年(2012) 5月的NEJM
目的在於慶祝NEJM期刊發刊200周年  (NEJM archive從1812年就有了!!!  驚!!!)
文章的作者就是我們腫瘤內科聖經的作者  Vincent T. DeVita
以下將  極重要的跨時代里程碑(Milestone)  做些介紹
1. 1894年 : 將近120年前,美國知名的外科醫師威廉·史都華·豪斯泰德(William S. Halsted)提出了根除性乳房切除術(radical mastectomy),他認為乳癌癌細胞會規則的依照順序經由淋巴管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之後再轉移到全身,所以開刀開得越大可以更有機會來控制腫瘤,這個觀念主導了乳癌的手術治療數十年。
2. 1895年 : 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另稱倫琴射線,俗稱X光),這算是放射線學的始祖,他也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3. 1898年 : 居禮夫人發現了鐳(Radium),這是放射線治療的始祖,當然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4. 1912年 : George Clowes成功發展出第一個腫瘤移植的動物模式(transplantable tumor system),如此腫瘤藥物治療才有標準化的模式,而得以快速發展。
5. 1943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現氮芥子氣(nitrogen mustard)對於淋巴瘤有很好的效果。
6. 1948年 : Farber醫師發現了抗葉酸藥物「methotrexate」對於兒童血癌有很好的效果,Farber醫師奮鬥的故事令人尊敬、也為人所津津樂道,波士頓的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就是紀念他所取的名字。
7. 1967年 : 何杰金氏淋巴瘤、兒童血癌可以被治癒了,癌症是不治之症的噩夢,再也不成立了。
8. 1968年 : Bernard Fisher提出了乳癌是「全身性的疾病」的觀念,他認為許多腫瘤細胞可能在診斷的時候,就已經轉移到身體各處,所以刀開再怎麼大,也不見得有所幫助,於是便促進了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的發展,以期可以將這些很早便已經轉移到身體各處的少數癌細胞,加以殲滅。
9. 1991年 : 乳癌的死亡率開始下降了。
10. 1996年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標靶藥物出現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基利克(Glivec),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存活期大幅延長,基利克也被選為2001年時代雜誌的封面。
11. 1997年 :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1997年批准了第一個單株抗體「Rituximab」,用來治療B細胞淋巴瘤,自此淋巴瘤的治療更上一層樓。
12. 2002年 : 乳房保留手術開始盛行。
13. 最後,圖的下方,癌症的發生率大概就在每年每10萬人400-500人之間,然而癌症的死亡率自1990年開始,逐年下降了。

接下來 ,還會繼續寫下去,然而需要大家的努力 !!!

甚麼是血液腫瘤?? (甚麼是淋巴瘤? 甚麼是骨髓瘤?)

血液腫瘤簡介與最新進展   

        一般民眾對於「血液腫瘤」科醫師的認識,並不是非常了解,常常認為要是需要找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時候,疾病就已經相當嚴重了,當然這是錯誤的見解。我們處理的疾病,從良性的血液疾病,例如貧血、血小板低下、出血、血栓等,到固態腫瘤(如頭頸癌、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等),以及血液的腫瘤。血液的腫瘤這部分比較難理解,因為它們看不到、摸不到,表現的症狀比較不具專一性,導致病人容易疏忽,時常比較後期才診斷出來。我們所說的血液的惡性疾病,最常見的包括淋巴瘤(Lymphoma)、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血癌(Leukemia)這三大疾病,下面將為大家做些簡單的介紹。

一、淋巴瘤
(1)   甚麼是淋巴瘤?
淋巴瘤就是淋巴系統所產生的惡性腫瘤,其發生率在近十年來有明顯的上升,主要發生在50-60歲左右年紀的人,發生原因並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與病毒或細菌感染(EB病毒、C型肝炎病毒、幽門螺旋桿菌)有關,有些與免疫系統缺陷相關,有些則與環境毒素(如化學製劑、殺蟲劑等)有關。病理分類上,主要分成兩大類: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次分類非常複雜,概略分為B細胞淋巴瘤與T細胞淋巴瘤,而B細胞淋巴瘤有20多種次分類腫瘤,T細胞淋巴瘤約有10多種。雖然分類很複雜,但對於治療上而言,淋巴瘤有其特殊之處,不只看分期來決定治療方向而已,我們常常必須看其腫瘤的特性,也就是說醫師會根據淋巴瘤的腫瘤特性,分為3大類,第一是和緩性或稱為惰性淋巴瘤(如小細胞性、濾泡性或邊緣區性淋巴瘤),這類占約40-45%;二類是侵襲性淋巴瘤(如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周邊性T細胞淋巴瘤及大部分的被套細胞淋巴瘤),這類佔50%,第三類稱為高度侵襲性淋巴瘤,佔5-10%,最為惡性,如柏基氏淋巴瘤、前驅性淋巴瘤。基本上侵襲性或高度侵襲性淋巴瘤需趕緊治療,而和緩性淋巴瘤則一般以觀察性治療為主,除非臨床上已造成病人症狀,便須開始考慮治療。
(2)   臨床症狀
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基本上全身上下都有淋巴結,但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其他如腋窩、鼠蹊部、後腹腔、縱膈腔皆可發現。另外許多病人會伴隨有所謂的【B symptoms(淋巴瘤特有的腫瘤症狀),也就是發燒、明顯盜汗(特別發生在夜間)、體重減輕(半年內體重下降 >10%)。其他還有肝脾腫大、疲倦、食慾不振、容易感染發燒,以及若是骨髓遭到侵犯,會有貧血、血小板低下,容易喘、呼吸困難、出血等問題。
(3)   該做的檢查及分期、預後因子的評估
     基本的血液血球檢查、肝腎功能檢查外,還有胸部X光或斷層掃描、腹部斷層掃描,全身正子攝影檢查(Whole body PET scan),骨髓檢查等,其中正子攝影檢查對於淋巴瘤的分期診斷具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另外治療之前,還有做病毒性肝炎的篩檢,心臟功能檢查等等。當上述檢查都做完後,分期即完成,淋巴瘤可分為第一期到第四期,第四期雖然病況較為嚴重,但並非像其他惡性腫瘤一樣不可治癒,第四期淋巴瘤只要好好接受治療,是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治癒的,這就是淋巴瘤較為特殊之處。而預後因子方面,較常為提出的有年紀(大於60)、體能狀態(ECOG PS 大於2)LDH指標(大於正常值)、淋巴結外病灶(> 2個病灶)、分期(Ann Arbor第三,四期)等五項,每項因子若有則記上1分,基本上分數越高,疾病預後較差。以預後最差,得分3分以上舉例說明,在最新的治療下,其5年存活率仍高達五成,預後最好那群病人,其5年存活率則高達九成,成績斐然。
(4)   治療
由於淋巴瘤是全身性疾病(因為淋巴全身分佈),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最常用的處方為CHOP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Oncovin, Prednisolone)四種藥物的組合處方。對於腫瘤科醫師而言,最為興奮的事,莫過於西元2000年問世的單株抗體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Rituximab,莫須瘤),將莫須瘤加入化療處方,其腫瘤反應率以及整體存活率大大的提升。目前健保局對於部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提供莫須瘤的給付。而化療結束後的局部放射線治療也至為重要,可以減低局部復發率。然而對於復發或是頑固性淋巴瘤,還是有機會的,目前自體幹細胞移植的經驗已經相當成熟,對於較為難治療的病人,可利用高劑量化學治療,而後輸注自體幹細胞,仍有相當的治癒率。
(5)   化療期間的照顧
現在的止吐藥都相當好,不太會有嚴重嘔吐的情形,但是化療後數天仍可能會感到較容易疲勞、食慾不振等等。掉髮的問題則看不同藥物程度不一。另外由於化療藥物對於骨髓的抑制,病人常常在化療後的710天血球會降低,常常會發燒感染,嚴重甚至會引發敗血症,這時常常需要白血球生成素的幫忙,讓白血球快點恢復,以減少感染的機會。若病人有發燒寒顫情形,白血球低所造成的感染,常常較為嚴重,故必須趕緊就醫。少部分病人在注射單株抗體莫須瘤時會有過敏反應(如發燒、寒顫、噁心、蕁麻疹、皮疹、頭痛、皮膚發癢、支氣管痙攣),但通常給予藥物(抗組織胺、類固醇)事先預防或減緩滴注速度,大都沒有甚麼問題。
 
二、多發性骨髓瘤
(1)   甚麼是多發性骨髓瘤?
漿細胞最重要的功能是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免疫球蛋白是由重鏈和輕鏈所組成,構造上像一個Y字形。依重鏈的種類來分,漿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分為GAMDE五種(M,D,E很少見),輕鏈則有κ及λ兩種,漿細胞發生病變癌化則稱為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其實就是B細胞淋巴球分化成熟的最後一個階段,而漿細胞大多存在於骨髓裡,因此骨髓瘤細胞很少出現在周邊血中而存在於骨髓裡,如果骨髓內的骨髓瘤細胞太多會影響到正常造血功能,造成白血球低下、貧血及血小板低下;骨髓瘤細胞常侵犯骨頭,造成蝕骨性病變(osteolytic lesions),因此常會有骨頭疼痛的症狀,或甚至造成骨折。淋巴球及漿細胞與人體免疫系統息息相關,因此骨髓瘤的病人一般免疫力不佳,較易感染。大部分的骨髓瘤發生在老年人,平均發生的年紀大約是70歲,據統計,骨髓瘤大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的1%左右,在台灣,每年每10萬人,約有1.4人會患有骨髓瘤,隨著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
(2)   臨床症狀
   骨髓瘤的症狀其實有很多,有一個口訣叫做「CRAB」,也就是高血鈣(hyperCalcemia)、腎功能不佳(Renal insufficiency) 、貧血(Anemia)、骨頭疼痛(Bone pain),其他如疲勞、嗜睡、全身無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容易感染等等。高血鈣及骨頭疼痛甚至骨折,這主要是因為骨髓瘤細胞主要位在骨髓裡,會侵蝕骨髓、骨頭等結構,所以會造成骨頭疼痛,嚴重著會造成骨折,而骨頭裡的骨質因破壞流失,故血中鈣離子因而增加,造成高血鈣而引起臨床症狀。
(3)   診斷需要做的檢查及分期
需要做抽血檢查,除了一般血球、生化功能檢查,還包括免疫球蛋白、蛋白質電泳等特殊檢查。也必須了解骨頭是否有受到破壞,所以需要做骨頭的X光檢查,甚至是核磁共振檢查。骨髓切片也是必須要的檢查。診斷骨髓瘤常需幾個條件:骨髓裡有過多的漿細胞(大於10%)、單株球蛋白病變及臨床症狀(高血鈣、腎功能不佳、貧血或骨頭病灶)。有時臨床檢查符合骨髓瘤但病患卻沒有任何症狀,稱之為無症狀的骨髓瘤或進展緩慢的(smoldering)骨髓瘤,這些早期的骨髓瘤可以考慮觀察暫不治療。目前骨髓瘤主要根據國際分期系統ISS(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分為第一、第二、第三期。ISS將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數值的高低將骨髓瘤分為三期,期數愈高代表疾病較嚴重。另一種分期系統叫Durie-Salmon分期(DSS),同樣也分三期,但考慮的因子相當複雜。骨髓瘤本就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沒有是否遠端轉移的考量,而分期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沒有第四期。
(4)   治療
傳統的治療包括類固醇、化學藥物,但是自從新一類藥物問世之後,很快的這些藥物就替代了傳統的化學藥物,因為反應率更高,存活率也延長了。其中第一類是賽得(Thalidomide, Thado),此為口服藥物,於幾年前通過健保給付,最近又有一個新一代類似賽得的藥物瑞復美(Lenalidomide, Revlimid),此要比賽得還要強效,也於近期通過健保給付規定,目前為第二線藥物。另一個則是萬科(Bortezomib, Velcade),為靜脈給予,效果也是非常優越。醫師通常是組合上面藥物並搭配類固醇來做治療,反應率通常都高達七成左右;偶而也會合併化學治療藥物加強效果。當然,對骨髓瘤而言,雖然有許多藥物的出現,但是目前還是認為,適當的病人(體力、年紀)在適當的時機,病人應該還是要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對於整體預後會比較好。不過令人興奮的事,過去第三期骨髓瘤的平均存活約在23年之間,現今的治療則使平均存活增加一倍。
(5)   治療期間的照顧
不論賽得或是萬科都有其副作用,但基本上不會太嚴重,賽得會想睡、便秘、周邊神經病變,萬科則會血小板低下、腹瀉、周邊神經病變等等,瑞復美則為中性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和靜脈血栓。在治療期間,若是病人有骨頭的病變則可以接受雙磷酸鹽製劑,以保護強化骨質,可一個月注射一次,但使用此類藥物要小心下顎骨頭壞死,治療前必須先讓牙科醫師檢查過後才可治療,治療中也要隨時監測。
 
三、血癌 (白血病)
血癌常常是電視劇女主角悲傷的結局,但是並不是每一種都那麼嚴重。血癌(白血病)基本上可以分為急性血癌、慢性血癌。其中急性白血病雖然預後較差,但近年來醫學的進步,尤其在移植醫學上的進步,感染的控制、排斥藥物的進展、新的移植觀念,都使的這個惡名昭彰的疾病,不再如此可怕。另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近年來藥物突飛猛進,病人只要按時服藥,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般,就可以控制病情。榮登2001年時代雜誌封面,被選為神奇的『子彈』,基利克(Glivec)就是醫學史上那重要的里程碑。近年來又不斷有新一代的藥物出現(泰息安Nilotinib、柏萊Dasatinib),效果更快、反應更深,似乎預後會更好。健保針對新診斷CML慢性期的病患的治療,除了原先的基利克,已在10107月給付泰息安,更在10204月給付柏萊使用,未來必定可以提供CML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於是也開始有人問說:癌症是不是可以治癒了?我想這句話並非夢想!

結語
血液腫瘤,包括淋巴瘤、骨髓瘤、慢性白血病,在近10年來有重大的突破,許多新的藥物,讓醫師多了許多武器,讓治療可以更加順利、預後更好。新一類的藥物,或是標靶藥物,跟傳統化藥比,副作用相對少了許多,病人治療起來也較為輕鬆。或許癌症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樣恐怖,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多病人還是可以恢復往日的健康與活力!2309_blood_450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

                        血液腫瘤科  張景明醫師